做一单收十万?高考志愿背后催生出的千亿市场!

发表时间:2022-07-01 16:57


2022年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

志愿填报并没有绝对匹配的方案,无论人工智能还是咨询师,都无法完全为未来的人生“兜底”。

全国高考虽已落下帷幕,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却未曾结束。

“收割家长的焦虑,撑起一个千亿市场”


高考落下帷幕,不久之后千万学子们将要面对自己的成绩了!

当分数揭晓的那刻,新的难题接踵而来——填报志愿

这是一份与高考同等重要的试卷,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

既要明确专业意向、摸清填报方式,又要了解院校专业设置、往年录取情况,无疑是个庞大工程,在实施“新高考”政策后更是复杂程度翻倍。

焦头烂额的家长只得四处寻求“专业人士”的帮忙。

有需求就有市场。

如今,“高考志愿填报咨询”已然发展成了完整的产业,有着标准化的流程。

志愿填报目前主要分为出售软件系统的数据卡和一对一咨询两种,志愿填报数据卡以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为卖点,为学生提供志愿填报方案参考,价格通常在千元以内

一对一咨询则是由志愿填报规划师针对学生排名和意向,量身定制填报方案,家长们更倾向于选择这种方式,收费情况按照专家资历,从数千至数万元不等。

在一家名为赢鼎教育的机构网站上,“高考报考一对一”有四个价位,最高一档为98000元,靠着此项业务,这家公司已成功在新三板上市。

准入门槛低,盈利回报大,蓝海很快变红海。

天眼查数据显示,中国目前共有超过1500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“志愿填报”,而在2013年前,全国志愿填报相关企业年度注册数量仅为个位数。

利用焦虑赚钱,总是最能吃得开的。这句话放在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身上,尤其百试不爽。

父母之爱子,必为之计深远。

高考本就是“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”的激烈竞争,好不容易渡到了对岸,万万不能在临门一脚上掉链子。

报考志愿对于家长而言,无异于为孩子决断“人生大事”,自身却偏偏经验不足,压力可想而知。

当家长的阀值达到顶峰时,志愿填报机构如同“及时雨”般应势而生。

而这个行业远比想象的更热闹,不仅有老牌的咨询公司,甚至连一些互联网大厂也要进来分一杯羹。

那这个行业到底有多赚钱呢?

主打志愿卡销售的“优志愿”公司负责人介绍,目前信息平台有近300万注册用户,付费转化率在30%以上,公司整体毛利率在40%左右。

赢鼎教育则在2017年年报中直接声称:“中国三千万高中生,按每人3000-6000元咨询费,市场容量高达900亿至1800亿元。”

同时活跃着的,还有各大互联网公司。

百度有“AI志愿助手”,可以根据录取志愿结构,提供冲稳保志愿预测、科学预算目标大学录取概率等等;

腾讯则有“新高考通”程序,从录取概率预测到就业薪酬分析一应俱全;

阿里巴巴旗下的“夸克”,不仅有志愿推荐,还设置了高考直播和名师指导板块。

就连昔日的“网红考研名师”张雪峰也看中了这条赛道,摇身一变成为高考志愿规划师,成立北京峰言风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后,火速推出了旗下产品“峰学志愿”,销售高考志愿填报课程。


“鱼龙混杂,乱象重重”

付费填报是一个被焦虑催生的行业。

高考前后,一些地方会举办公益高考志愿填报讲座。

“它告诉你报考形势有多严峻,录取率、本科率是多少,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。让家长觉得,如果不去找专业填报人员,就会完蛋。”

事实上,大部分家长不需要考虑孩子上哪个985、211名校,因为分数压根够不着。

在这样焦虑测催生下,随着志愿填报机构数量飙升,行业乱象频生。

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资质考核标准,监管处于真空地带,使得“填报志愿”这一处于野蛮发展阶段的新兴行业鱼龙混杂,乱象重重。

不论独立咨询师还是报考机构,给出的填报方案都只是建议,不能保证最终录取结果。

而且,很多时候消费者们也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。

填报志愿是许多机构的附赠项目,机构不会同考生签订合同、保证录取某院校。正因为是免费服务,所以无法追责。”

消费者投诉平台上,有数则关于高考志愿填报机构的投诉,提到“咨询师服务水准差”“虚假宣传”“存在诱导性、欺骗性”等。

有些咨询师和机构抓住家长心理,夸大“不浪费一分”的报考技术,建议孩子报考偏远地区的高校,或是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。

此外,为了“压线”进高校,学生通常选不上优势学科。

有的考生以最低分入学,但他的专业肯定是这个学校分数最低的专业。

不浪费一分不是评判志愿的唯一标准,但是选择孩子适合、喜欢的专业,真的比不浪费一分还要重要吗?

此外,目前行业缺乏资质考核,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。

有各种身份的咨询师。有高中老师、培训机构老师,还有心理咨询师,甚至有给孩子填过志愿后、转型做咨询师的家长。

“这行没有国家标准,但有很多非官方组织的行业协会,几个咨询师或机构凑一起申请一个行业协会,出一个行业协会的认证。”

据新华社2019年报道,一些从事志愿填报辅导的机构同时开办“高考志愿规划师”培训班。

为期4天的培训收费6980元,几乎零门槛招收学员,培训后发放高考志愿规划师证书。一名人员称,可以用400元一张的价格,买到全国职业人才认证管理中心出具的证书。

由于入行门槛低,许多咨询师并不具备足够的信息量,做不到针对性的服务,很多咨询师出报考方案,全凭软件推荐。“你问他,学校的重点专业是什么,他不知道。”

此后,教育部再次通过官网发声:“目前没有任何招生考试机构、高校参与商业公司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活动。”


靠专家名不副实,命运应由自己掌控

凡事都有两面性,志愿填报之所以能演变成一门庞大的生意,与家长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。

有教育界人士表示,不少家长完全不了解或是罔顾孩子的想法,只是人云亦云,哪个专业热度高,就无脑跟着填。尽管孩子最终被录取,但因为兴趣平平,在考研期间改专业,以及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概率极大。

还有家长盲目坚持名校原则,为了能挤进双一流学校,宁可选择偏远地区,或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,而完全不考虑其他院校的优势学科,导致被冷门专业录取,最后就业困难,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

还有学生家长只考虑在本省读书,尽管分数可以“冲一冲”省外更好的学校,却固执己见,权衡太多反而只选择了最保守的方案,结果并不理想。

志愿填报如同一面照妖镜,照出了世间百态。在“学业”优先的社会风气下,很多家长更愿意将钱用于孩子的课业培训,缺乏长远的生涯规划意识,直到高考结束才临时抱佛脚,给了无良机构可趁之机。

事实上,志愿填报并没有绝对匹配的方案。无论人工智能还是咨询师,都无法完全为未来的人生“兜底”,适合孩子的,就是最好的。

当你把选择的权力交付给别人的那刻起,就意味着对结果的不可控。

只有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,才是破解一切的“万灵丹”。



分享到: